在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成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发展难题的关键之举。网格化管理是落实中央关于强化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实现途径,是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举措。某某街道通过划分网格、落实责任、建章立制,落实服务措施,将“大社区”细分成“小网格”,充分激活社区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能,使社区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一、网格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难点、焦点、痛点问题的重要环节。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网格化管理是社会治理精细化重要体现,是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路径。如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街道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1.划分网格,体系科学化
分格局,建体系。各社区在不打破原有居住格局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责任明确、精细规范、便于管理”的原则,参考居民的认同度、社区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按照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不同分类,依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等实际情况,合理划分社区管理网格。每个网格包括5-13座楼不等,每个网格设一名网格长,配置包括党员和志愿者的若干网格员,并上墙公示,全面解决网格内群众反映的问题。全力构建由“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网格长—网格员”三级科学化管理体系,形成“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服务模式。
建队伍,强服务。组建队伍是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格局,组建由网格员、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社区治安巡逻队员等共同组成网格服务队伍,确保社区网格管理服务运行高效畅通,切实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主题化、专业化的便民服务。随着参与社区网格服务志愿者人数的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百姓城管、志愿服务队、交通志愿服务队、运输新村社区义务巡逻队等30多支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并成为社区管理服务主力。
强管理,重实效。每周召开网格员信息交流会,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到每位网格员,并在会后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张贴于社区公告栏中,实现宣传阵地全覆盖;每月召开一次网格研判会,各网格长通报网格化管理成效与不足,各网格管理员、信息员、楼长对辖区党员管理、环境卫生、流动人口及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反馈,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和商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凝聚共识,形成决议,并加以实施。通过社区网格管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500多件,初步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
2.落实责任,工作规范化
规范三项程序。由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明确网格员责任,定期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及时更新网格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服务,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分类进行处理。一般性的事务处理由网格员现场答复;需协调处理的事项由网格员向网格长汇报,及时协调解决;重要事项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控制事态发展,全程跟踪直至处理完毕。
落实“四员十岗”。“四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服务事项代办员。“十岗”——提供十项服务岗位:社会事务、经济发展、政法、司法、城市管理、环卫、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基层党建、12345案件等服务。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职责,确定管理职责,落实区域化管理责任,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社区管理责任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网格管理成员,确保社区管理措施落实更加精确、高效。通过实行“四员十岗”,真正做到“六清、六掌握”——清楚并掌握服务群众姓名、家庭成员、联系方式、住房情况、经济来源、困难与诉求,逐步与群众建立信任信赖关系,不断健全完善“三走访”机制——网格内群众定期走访,重點人员随时走访。
建立“五化标准”。一是服务方式人性化。根据群众需求设置网格服务,开展帮扶活动,在社区组织“敲门行动”,为孤寡老人提供上门医疗、上门理发等服务,使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成为造福居民的民心工程。二是服务对象多样化。推动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开展辖区流动人口调查,把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等纳入社区网格化服务,把低保户、孤寡老人、军烈属、侨眷侨属等纳入专项管理,提高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三是服务内容明晰化。明确网格长、网格员“分片包干”责任范围内的具体服务内容,熟悉各自范围内的人员构成、社区环境,提高服务针对性。四是测评方式民主化。每半年开展一次社区居民对社区网格责任人的满意度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和日常工作表现进行表彰奖励。五是为民服务责任化。规范网格责任人工作范围和流程,明确网格责任人的“第一人职责”。
3.建章立制,管理精细化
完善“三项机制”。一是“一楼一袋”管理机制。将每座楼的党员、空巢、孤寡、失独、低保户、大病、管理员积分卡、志愿者双换积分卡等二十多项信息资料纳入专门档案袋,实行一袋制管理,实现居委会内部信息资源最大公开共享。二是服务清单机制。把网格长为民服务的内容设计成服务清单,把清单作为一项承诺向居民公示。将网格员的姓名、电话、服务承诺张贴于每栋楼门口,便于居民咨询反映问题。三是考核奖惩机制。将网格员的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采取日常抽查、定期检查、重点督查和群众评议等方式,强化网格员责任意识,严格实施奖惩。健全“三项制度”。一是“一周双巡”制度。网格员每周在网格内巡察两次,做到“巡察前有准备、巡察中有记录、巡察后有报告”,巡察中以“查变动、找问题、集诉求、排矛盾”为主要内容,提高为民办事效率水平。二是信息报送制度。社区网格员要认真做好信息记录工作,定期上报网格信息。突发事件信息必须当即电话上报社区。凡紧急重大信息超过 3小时未报送即为迟报,超过24小时的即为漏报。三是信息台帐制度。要求网格员采集责任网格内每户居民的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如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等,并建立居民信息采集台帐,做到对网格居民底子清、情况明。
实施“三项服务”。一是全方位服务。网格员与群众实行“一对一”联系服务,全面了解群众信息,解决群众反映的诉求,无缝隙开展服务,确保群众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二是主题化服务。结合社区中心工作,确定联系和服务主题,使网格员在服务过程中“去有目的、来有问题、后有反馈”,服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主题服务活动。三是专业化服务。处理好全面联系和重点联系的关系,把解决普遍性问题与个性化问题结合起来。
三、网格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科学实施网格化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能到岗、责任到人”的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增强基层治理工作活力,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制度化、精细化”的管理服务目标,取得显著成效。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以网格化管理为平台,将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在网格化的推行下,社区居民基础数据更加详实,情况掌握更加准确,反馈机制更加快捷,初步建立起了涵盖社区各项工作的数据网络,使社区管理走上信息化轨道,管理更加高效。资源共享更加丰富。网格的设置不仅包括居民小区,也涵盖了驻地单位和物管小区,充分动员驻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加入网格服务,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党建共建单位的作用,开展了“我到社区来报道”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做贡献,下沉到网格参加助老扶残、关爱留守儿童、环境卫生整治的等活动。同时,还能充分发动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网格化治理过程中来,不断增强提升基层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结语
网格化管理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制度性选择,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突破性尝试。网格化管理整合了分散的社会治理资源,提升了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自治能力,為社会治理的成功转型提供了借鉴意义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网格化管理促使服务力量转变为“多方力量”,由原来单一依靠社区居委会,转变为社区党员、驻地单位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助推服务升级。促使服务模式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由原来居委会提供整体化服务转变为定人定点的精细化服务,助推服务精化。促使服务方式转变为“动态式”,由原来社区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坐等群众上门办事转变为主动深入网格,解决了社区工作 “机关化”的问题。